“雅砻时评”丨基层干部执好清廉之刃就是守护民心脉络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规定》着眼于落实好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是打通服务保障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责任的“最后一公里”,是促进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行动指南,更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延伸的关键抓手。农村基层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先锋官”,当执“清廉之刃”,勤刻“公仆像”、勤刮“作风骨”、勤修“民心纹”,勾勒基层干部清正廉洁的筋骨轮廓,镌刻党心民心交融的深层纹理。
执“清廉之刃”,在思想铸魂中刻画“公仆本色”。思想上的清醒坚定,是抵御腐败侵蚀的“第一道防线”。新时代新形势新变化下,农村基层干部提升履职能力的关键在于筑牢理想信念,推进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必须从“微腐败”发端之处纠正。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集中办公等载体,系统组织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原原本本、一字不落学习《规定》内容,引导农村基层干部立足本职岗位,做到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常学常新、常学常思,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清醒认识微权力”姓“公”不姓“私”,乡村资源不是 “私人领地”。要充分运用好农村党员干部违反作风和廉洁履职方面的典型案例,开展形式丰富的警示教育,组织基层干部深刻剖析出现顶风违纪问题的性质、原因、危害等,汲取违纪违法的惨痛教训。要强化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置等政策法规的辅导培训,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深刻意识到党中央一以贯之从严推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坚定意志,意识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和“鞭长虽及”的铁腕手段。
执“清廉之刃”,在底线坚守中勤刮“作风顽疾”。“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农村基层干部官虽不大,但手中的“微权力”往往关系着“大民生”,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规定》坚持精准打击、靶向施治,以“小微权利负面清单”的形式直击农村基层廉政风险点,将惠农强农资金发放、农村“三资”管理、乡村项目建设等8大领域纳入重点监督范围,明确了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干”与 “禁止干”"的行为坐标。农村基层干部应当结合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主动查摆涉农作风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决心切除作风顽疾,不断提振作风。要做到在土地征收、惠民资金兑现、扶贫项目实施上公平公正处事,坚持一碗水端平,不优亲厚友、谋取私利,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不与黑恶势力勾结,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执“清廉之刃”,在实干奉献中修深“民心纹”。民心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有脉络可循的有机体,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就要顺着民心所向、民意所系、民情所托,以实干担当的精神把群众的事办好办妥办实。要深研“纹路”,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矛盾纠纷错综复杂,从邻里琐事到土地纠纷,桩桩件件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农村基层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扎根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村头巷尾,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听民声,把群众的诉求与想法摸清摸透。要顺应“纹理”,廉洁履职就要优先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如饮水安全、出行保障、看病就医、子女上学、环境整治等现实问题,要说到做到,言出必行,不开“空头支票”,做到“小事不小视”,务实解民忧。要巧用“工法”,办好农村的事,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一门需要终身修炼的艺术,要学会运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沟通交流,避免“官腔官调”。要善于团结和依靠老党员、老干部、致富带头人、返乡青年等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和服务,要运用现代治理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和透明度。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和纪法观念,将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