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2024年10月28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收录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文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重大论断,既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蕴,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价值目标和实践指向。
站稳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站稳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同时也是“剧作者”。人民不仅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享有文化发展成果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和重要法宝。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夯实人民价值认同的基础,才能实现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其次,站稳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源于谁、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等系列问题及其统一性,其实质在于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站稳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等时代特征。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深刻体现了人民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对丰富精神生活的强烈需求。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要依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差异化需求,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人民心声、人民诉求,不断拓展文化空间,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把握文化建设的方向。
激发人民文化创造活力。在唯物史观视域中,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与利益的主体内在地体现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人民参与或直接创造精神财富,呈现为多种形态的文化实践。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将创新作为推动文化建设的第一动力。文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只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激发文化的生命力,促进文化的繁荣兴盛。二是完善促进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优化体制机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人民精神富足。三是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力量。要加强人才队伍在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文化人才队伍。
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追求。一是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要在不断厚植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同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二是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三是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从而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