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瑰宝映文华 | 山水文脉共长歌——西藏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掠影
近日,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雪域瑰宝映文华”西藏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西藏,记者将镜头聚焦这片净土,记录下西藏文物事业在新时代焕发的蓬勃生机。
2022年,改扩建完成的西藏博物馆新馆开放,其基本陈列“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与公众见面。展览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集中展示西藏自治区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成果,反映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治理,也是首次将西藏地方史与中国国家史进行全面贯通、系统穿插和无缝衔接的西藏通史陈列。
雅鲁藏布江北岸,断崖为屏,318国道逶迤而去,此次“四普”新发现文物点塔玛摩崖石刻隐匿于此。该区域共发现三处文物点,包括两处塔玛摩崖石刻点和一处塔玛岩画点,塔玛在藏语中意为“红岩”。其中一尊释迦牟尼像采用高浮雕技法,马蹄形头光位于弧形背光的正上方,肉髻高耸,顶饰圆形宝珠。额宽面阔,大耳垂肩,刻画有耳孔线,右手呈触地印,左臂弯曲持钵盂置于腹部,结跏坐于莲座上,表现出典型的明代宫廷造像特征。该处石刻的发现,实证了600年前汉藏两地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
近年来,萨迦寺实施一系列系统性保护工程:2024年完成大雄宝殿立柱矫正加固工程,对屋面进行整修,拨正加固了部分歪闪梁架,使之在2025年日喀则地震中经受住考验,未出现重大结构险情;此前实施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也有效发挥了作用,寺内瓷器、贝叶经、唐卡、造像等珍贵可移动文物在地震后均未发现受损。同年,萨迦寺全力配合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顺利完成铁环经书等10万页的古籍扫描。
帕日墙日墓地位于半山腰缓坡,周边生长着稀疏的针茅类牧草,地表呈现赭石与土黄交织的粗粝质感,远处孤零零几户牧民院落,更远处,延绵的雪峰如一道沉默的银边,静静勾勒在天际线上。如果没有普查队员带领,很难意识到这是一片高原墓葬群。作为“四普”新发现文物点,此次调查共发现218座墓葬,包括方形石框墓和梯形封土墓,对于研究藏北高原墓葬习俗具有一定价值。长眠于此的先民们,也曾守护过这片高原,与今人凝望过同一座雪峰,更留下无言的文明密码。
在山南博物馆大厅一侧,一面屏幕墙映入眼帘。屏幕墙上不仅展示了馆藏文物,还收录部分寺院未作展示的珍藏藏品,特别是带款识的藏品。经过数字化采集和处理,对文物年代、来源、特点进行高清图文介绍,观众通过触摸、点击、查询与屏幕墙进行交互,在虚与实、动与静的交错中,以考古与科技的结合讲好各民族血脉相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