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文旅要闻 党建动态 专题专栏 招商引资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文旅融合

林芝市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融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来源: 林芝发布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7-22

乡村旅游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林芝市紧扣打造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定位,依托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培育乡村旅游为抓手,坚持以旅兴农、以农促旅、文旅结合,探索农文旅“载体共建、业态共融、党建共促”发展模式,融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活力。2024年以来,全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240万人次,实现收入3.2亿元;各类旅游业主体累计带动农牧民转移就业4.8万人次,实现收入1.25亿元。


探索农文旅载体共建模式 把乡村旅游串起来

试点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立足林芝森林资源丰富、气候优势明显的实际,建设茶叶、藏猪、林果、藏药材、食用菌、高原渔业六大基地,试点发展以林下灵芝、天麻、羊肚菌、高原冷水鱼、林麝、梅花鹿养殖等为主的林下经济。截至目前,全市蔬菜、茶叶、林果、林下经济面积分别达到4.59万亩、5.4万亩、7.44万亩、1.1万亩。开发一流旅游精品线路。推出“春赏桃花、夏沐林海、秋观山色、冬享暖阳”等系列旅游产品,依托以桃花旅游文化节、雅鲁藏布文化旅游节、生态旅游季为主线的大循环旅游产业链,开发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线路、G318红色旅游线路和G219边境游线路,拓宽入林旅游市场。打造一批特色民俗村落。谋划“十五五”时期民俗村落样板项目,改造完善墨脱县巴登村传统村落建筑、工布江达县太昭古村民族团结小镇设施、墨脱县德尔贡村民俗产业、巴宜区麦巴村工布文化展示馆和察隅县上察隅镇布宗村自驾游营地等项目,打造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品牌。2025年全市投资4亿元实施特色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项目17个。


探索农文旅业态共融模式 让乡村旅游旺起来

推进农旅融合。立足生态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墨脱县锚定“依托果果塘景区对属地村庄发挥辐射效应、打造农旅融合示范村”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2024年荷扎村通过“农旅融合”的摊位经济将手工茶、红米、蜜柚、香蕉、甘蔗等土特产推上旅游市场,实现营收40余万元。推进文旅融合。以打造“桃花城”为抓手,大力发展全域桃花经济,工布江达县以“四季如画·工布江达”为主题,通过“桃花”视觉符号与沉浸式舞台设计,将千年古桃树、巴松措湖景、秀巴古堡等元素与星空穹顶交织,打造虚实相生的视听盛宴。以“文旅+”模式深化产业联动,进行百余种非遗文创与农特产品展销,通过藏香制作、氆氇编织、米纳羌姆、工布扎念等技艺现场展演,带动藏猪罐头、松茸制品等地标产品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创收。推进茶旅融合。墨脱县围绕茶叶品牌创建、茶园观光旅游、茶叶精深加工、采茶品茗体验、茶产品销售进行五位一体打造,重点打造格林缥缈茶园、果果塘钻石茶园等沉浸式茶文化体验基地。察隅县延伸茶叶规模化、品牌化的产业链条,茶叶种植面积2.1万亩、各类林下资源种植面积达2680亩,全县农产品品牌30个,绿色、有机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探索农文旅党建共促模式 使乡村旅游活起来探索农文旅党建共促模式 使乡村旅游活起来

以党建引领融合发展。巴宜区嘎拉村通过开办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绿色银行”积分超市、便民服务中心等方式,积极探索“党建+乡村旅游”“党建+基层治理”“党建+乡村文化”等多元化发展模式,打造红色研学与绿色生态相结合的旅游品牌,构建以桃花源景区、观光采摘园和农牧民运输队为支撑的三大支柱产业,打破以往单一观光旅游的局限,让村民们真正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以政策保障融合发展。出台《林芝市家庭旅馆管理办法(试行)》,投入奖励资金300万元,分类设置运营奖励、星级奖励、营销评选奖励等方面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农牧民群众提高家庭旅馆经营服务水平。截至目前,登记农牧民家庭旅馆及民宿904家,客房数9587间,床位数1.85万张,年接待量667万人次。推出“318幸福旅游贷”产品,向260户农牧民发放贷款7812万元,强化金融对318国道沿线及周边旅游业的资金支持。制定《林芝市“引客入林”促进旅游消费市场奖励措施》,创新实施“全国高考生免门票畅游林芝景区”优惠活动,以各类优惠政策吸引游客赴林旅游、来林消费,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以人才支持融合发展。选派畜牧专业“三区”科技人才深入乡镇,开展科学养殖管理技术指导和政策宣讲活动,强化技能培训和疫情防控建立技术包保机制,制定三级联合制定包保方案,每位专家对口帮扶1个乡镇,定期深入养殖场所,了解养殖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大学生创业帮扶机制和农牧民技能培训计划,组织返乡大学生、农牧民群众和科技特派员,开展以种养殖为主的农牧专业技能培训,帮助群众转变观念、算好“经济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