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非遗传承人旦增:从十余年苦学唐卡到体验馆传承
在拉萨城关区鲁固一巷44号,一扇绘有藏戏脸谱的蓝色大门格外醒目,这里是勉唐派唐卡传承人、拉萨市曲水县县级非遗传承人旦增的“唐卡非遗文创体验馆”。推门而入,画室内颜料与画布整齐陈列,旦增正耐心指导游客绘制属于自己的唐卡作品。
盘腿坐在卡垫上,旦增回忆起学艺之路。初中毕业后,他辗转山南、拉萨两地拜师学艺。“那是在拉萨房租一个月200元,交完钱只能顿顿吃泡面。”枯燥的练习曾让他动摇,一度逃去超市打工。但老师的召唤让他醒悟:“没有一技之长,未来能走多远?”重返画室后,他沉心钻研比例、勾线、上色,用十余年光阴换来了独立创作的能力。
“二十四五岁,我离开师父,独立完成了第一幅唐卡作品,画的是罗汉。”随着独立作品越来越多,旦增的绘画技艺也越来越娴熟。2018年,拉萨游客的增多,不少人想要体验绘画唐卡,让旦增有了开设唐卡体验馆的想法。
经历了店铺的搬迁和规模的扩大,现在旦增的唐卡体验馆在社交平台上名气不小。“游客在这里的绘画过程主要是上色、勾线,大概两三个小时的体验时间。也有很多游客询问,能不能画佛像。我们会说,可以画,但是在这之前,要学比例。”旦增介绍,通过这样的沟通交流,游客也能更清晰地了解、认知唐卡文化。
因为体验馆这个平台,有不少专业美术生来体验。旦增觉得这种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借鉴,“特别好。”
如今,旦增的唐卡体验馆正式列入了首批拉萨市非遗旅游示范基地名单,这对旦增来说更是传承非遗文化的好机会。
“如果对于一种文化的欣赏只停留在‘看见’,那只能算是镜中花、水中月。不仅无益于人们对这种文化的理解,更无益于文化本身的传播、传承。”旦增认为,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留存传统,也要寻求与当下生活的连接。
当非遗不再高悬展柜,当游客的笔尖染上色彩,文化便有了温度。来拉萨时,不妨推开那扇蓝色大门,画一段属于自己的非遗记忆。
非遗小知识——唐卡
藏族唐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1300多年前,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瑰宝。“唐卡”为藏语音译,是藏族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藏族唐卡艺术风格、线条描绘、设色晕染等深受工笔画和青绿山水绘画风格的影响,具有严谨的理论体系、高超的绘制技艺、考究的质地用料、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和独特审美特征。因唐卡表现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宗教、藏医药、建筑、民风民俗等众多内容,被世人冠以藏族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美誉。
藏族唐卡自十四世纪形成本土画派以来,先后出现了齐乌岗画派、勉唐画派、钦泽画派、噶玛嘎赤画派、勉萨画派等传统艺术流派。唐卡除了手绘之外,还有缂丝、刺绣、贴花、堆绣、织锦等不同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