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筑基+薪火相传”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今年3月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94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使该队伍规模达到近4000人,但非遗项目传承仍面临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的困境。7月初公开征求意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修订草案,通过完善传承人支持培养条款,以立法推动破局。(8月10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从《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随着一系列政策相继落地,我国已形成了以非遗行政部门主导,非遗保护中心、场馆、协会为骨干,社会各界协同参与的非遗保护格局。
当日,国家级非遗项目梁平木版年画暑期体验课在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的徐家辉大师工作室开讲。中央美术学院、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和梁平木版年画的爱好者在体验课上亲身参与雕版、印刷等工序,感受传统非遗的魅力。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这不仅是法律文本的完善,更折射出全社会对非遗传承“后继有人”的深切期盼。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明的活态载体,其传承队伍的强弱直接关乎文化根脉的存续。
唯有以立法筑牢制度根基,以薪火相传激发人才活力,才能破解“人走艺绝”的困境,让非遗传承队伍真正实现代际接力、生生不息。
立法筑基,为传承队伍建设提供刚性保障。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起非遗保护制度框架,此次修订草案聚焦传承人需求补充支持措施,是“传承人为本”理念的法律确认。现实中,非遗传承人面临技艺传授、生活保障、成果认可等多重困境,使年轻人不愿投身传承。立法需明确权利保障、经费支持、职称评定等内容,让“非遗传承也是正当职业”深入人心,以制度筑牢队伍根基。
薪火相传的关键在于构建全链条培养体系。非遗传承的核心和难点皆在人,当前传承队伍“老龄化”与“断代风险”,根源是培养机制断层。可从两方面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强化“师徒相授”,以传承基地、培训班为载体,助力老艺人将独门技艺转化为标准化教学;二是推动非遗融入现代教育,中小学设体验课,高校设专业,实现从兴趣到职业的转化。山西“非遗进校园”、苏州建立技能等级认定制度等实践表明,唯有贯通“兴趣培养—专业深造—职业发展”路径,才能吸引年轻人扎根非遗传承。
还要激活社会力量,为传承队伍注入多元活水。非遗传承需构建全社会参与生态。非遗保护中心与非遗馆可通过展演竞赛,提升传承人曝光度与社会认可度;企业、社会组织以“非遗+文创”“非遗+文旅”等模式,打通市场对接路径,实现技艺到经济的转化;媒体可着重宣传年轻传承人的故事,重塑非遗形象。通过全社会合力,推动非遗保护从“政府主责”转向“社会协同”、从“单向保护”升级为“双向赋能”,如此也能更好地吸引青年人才携创意与市场思维投身传承,赋予古老技艺时代内涵。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的烟火气。昆曲演员直播吸粉百万、“95后”将刺绣融入现代设计,这些实践印证:良好生态能激活非遗传承。立法保障、师徒相传、社会共建三管齐下,方能推动非遗传承队伍壮大,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