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文旅要闻 党建动态 专题专栏 招商引资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非遗传承人

【核心领航新征程 奋斗创造新辉煌】六弦琴匠人索朗琼拉:悠扬琴声奏响传承与富民“双重奏”

来源: 云端珠峰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9-12

在拉孜县,一把六弦琴的弦音已回荡半个多世纪。如今,它不仅是国家级非遗名片,更是乡亲们口袋里的“富民乐器”。这背后,离不开六弦琴匠人——索朗琼拉的坚守与创新。

14岁起,索朗琼拉就跟着父亲学习制琴,“每一道工序父亲都教得很认真,连工具摆放也有讲究,”索朗琼拉回忆道,选料、雕刻、上弦全靠口传心授,成品大多供本地农牧民自娱自乐。

作为国家级非遗“拉孜六弦琴制作技艺”传承人,索朗琼拉坚守喜马拉雅雪松为料、全手工雕刻的老传统,将雪山、格桑花、藏式吉祥纹精雕进面板,主动打破“技艺壁垒”——手写《六弦琴制作图谱》。“我把工序画成图谱,方便学习、制作。”如今,大儿子格桑顿珠已能独立完成全部制作,一家人同台传艺。

2010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索朗琼拉联合村民成立彭措林乡传统六弦琴民族手工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口气收了25名徒弟,从选料到调音进行系统化教学。学徒曲培笑着说:“以前背井离乡打工,现在家门口上班,日子像六弦琴一样越弹越欢。”

2024年,通过文旅平台推广,合作社订单突破300把,单价平均跃升至3000元以上。索朗琼拉牵头建起“拉孜六弦琴非遗工坊”,带动8名乡亲就业,人均年增收5到6万元。“现在政府给非遗工坊拨补贴、办培训班,未来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索朗琼拉信心满满。

如今,在拉孜县,像索朗琼拉这样的非遗工坊已有6家,覆盖六弦琴、藏刀、农民画等10余项技艺,越来越多非遗技艺“活”起来,走进大众视野。正如索朗琼拉所说:“以前做琴只为谋生,现在不但富了群众口袋,更守住了文化根脉。”

从地域器物到非遗名片,从技艺传承到产业富民,一把小小的六弦琴,正在把“文化符号”变成“活态资产”。索朗琼拉拨动琴弦,声音更亮、传得更远:“让传统带着温度走进现代,让乡亲们在琴声中把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