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文旅要闻 党建动态 专题专栏 招商引资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旅要闻>文旅动态

独家幕后|从凌晨两点编曲台到病床上的纸笔,贡嘎伦珠与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的幕后深情

来源: 文化西藏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9-10

格桑花绽放在雅鲁藏布江畔,雪山脚下的弦音与欢歌,交织成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深情礼赞。这场承载着西藏人民对党中央、对总书记感恩之情的大庆晚会,背后凝结着无数文艺工作者的心血。其中,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音乐总监贡嘎伦珠的故事,尤为动人——为了这场“盛会”,在晚会前期的音乐创作中他曾连续一个多月,从清晨七八点忙碌至凌晨两点,电脑屏幕的光映着他布满红血丝的眼;最终因右眼视网膜脱落紧急赴内地手术,却在术后趴着休息的三周里,仍偷偷摸出纸笔,把脑海里蹦出的旋律记录在创作笔记中。

近日

我们对话

贡嘎伦珠

听他讲述大庆晚会背后

那些藏着汗水与温情的细节

以及音乐里流淌的时代深情


为大庆晚会音乐创作他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电脑旁堆着八版音乐修改稿。“这场晚会不是普通的演出,是我们西藏人民向党中央、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高质量发展成果的‘心声载体’。”提及文艺晚会的创作过程,贡嘎伦珠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桌角——那里还留着他术前反复修改曲谱时,笔尖蹭出的浅痕。为了这份“汇报”,他在晚会音乐创作的一个月里,把工作室的灯熬成了深夜雪域里的一点星火。


“每天早上与晚会总导演及各节目编导,先核对前一天的编曲细节,上午要改歌词、调旋律,中午扒几口饭又得跟录音师对接录音细节工作,一直忙到凌晨两三点才回家。”他笑着回忆,那段时间工作室总是灯火通明,电脑里存着晚会表达感恩之情的核心节目《感谢您图吉切》的多版修改稿,“有一版编曲我觉得太华丽,不符合西藏各族人民对党的感恩的质朴感,凌晨1点又打电话叫青年作曲人洛萨江措过来,对着钢琴反复修改打磨,才定下最终的和声配置及编曲风格。”

这份“较真”的背后,是他对组织信任的珍视。“我是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音乐总监,团里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就是把西藏人民的感恩之心交到我手里,我不能辜负。”他说,有一次为了调整一段弦乐的节奏,他盯着电脑屏幕反复听了二十多遍,直到眼睛开始发花才停下——那时他还没意识到,右眼视网膜已经在发出警报。“直到有天下午累的休息一会后,发现眼前有黑影阻挡视线,我才慌了。”贡嘎伦珠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后怕,“医生说视网膜脱落手术‘越快越好’,总导演立马帮我联系了四川省人民医院,第二天我就飞过去了。”手术很成功,但医生反复叮嘱,必须趴着休息三周,且三个月内不能过度用眼。“当时我躺在病床上还在想,《嘎拉村的欢笑》的混音还没定,混音师朱他次仁会不会找不到我储存的工程位置,直到洛萨江措发来消息说‘总监放心,剩下的工作我们一定做得好好的’,我才松了口气。”年轻的作曲人们顶上来,扛下大庆晚会的音乐接力棒。

▲《嘎拉村的欢笑》节目排练照片


贡嘎伦珠口中的“顶上来”,藏着西藏文艺人才梯队建设的多年心血。在他看来,大庆晚会的成功,不仅是一台演出的圆满,更是团队“传帮带”的成果——青年作曲人洛萨江措、混音师朱他次仁,录音师旦增尼郎是他一手培养的年轻人,在他手术期间,成了晚会音乐制作及后期录音、混音工作的“顶梁柱”。“青年作曲人洛萨江措才23岁,却已经能独挑大梁了。”说起这位年轻徒弟,贡嘎伦珠的语气里满是骄傲,“我走之前,把《同心共舞新时代》的修改思路跟他说了,没想到他不仅完成了剩下的创作,还加了一段藏族民间曲调,一下子就把感党恩的画面感拉满了。”

▲《同心共舞新时代》节目排练照片


而混音师朱他次仁,则用细致守住了晚会音乐的“最后一关”。“我之前总跟他说,混音不是调音量,是要让每一个音符都有温度。”贡嘎伦珠说,有一首合唱曲里,有个歌唱家的声音有点沙哑,朱达次仁没有用技术把沙哑去掉,反而保留了这份“不完美”,“他跟我说,‘总监,这声音像爷爷跟孙子讲故事,要是修得太干净,就没那股亲切感了’。你看,这就是年轻人的想法,比我更懂‘人民视角’。”

▲与晚会总导演及同事工作照


这种梯队力量,并非偶然。贡嘎伦珠在团里日常的工作中,始终把培养年轻人放在首位——他会把自己的创作笔记及心得毫不保留地分享给年轻的作曲人们,会让新人参与重大活动的音乐创作及制作工作,甚至会故意“放手”,让他们在犯错中成长。“我常说,文艺事业不是一个人的独奏,是人才梯队式的合唱。”他举例说,“每年团里都会组织深扎活动,让年轻人深入基层采风,在基层一线的真实生活与群众的近距离接触,培养锻炼队伍对人民的深情厚谊。这就是梯队建设的意义——每一代都能接住上一代的担子,还要能唱出属于自己和人民的时代新歌。”


即使在术后康复的“限制期”里,贡嘎伦珠的创作也从未停步。因为不能长时间用电脑、手机,他用自己的创作笔记,把生活里闪过的灵感一一记下——有时是医生千嘱咐万叮咛中的家乡小调,有时是窗外鸟儿和风的吟唱,甚至是病友聊起家乡新房时的笑容,都成了他日后的创作素材。术后一个月,他带着这本写满音符的创作笔记回到西藏。他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接下来,贡嘎伦珠还计划为新年音乐会创作曲目,民族管弦乐《嘎拉村的欢笑》,奏人民的心声,展新西藏的变化。


康复期里,最让贡嘎伦珠动容的瞬间,是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庆祝活动的画面。“那天我把电视调到西藏卫视,当看到总书记走进会场时,我一下子没忍住流出了眼泪。”他的声音里带着哽咽,“总书记的头发比以前白了,但他看向大家的眼神,还是那么温暖。我想起自己为晚会加班的那些日子,想起手术时的紧张,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不算什么——我们用艺术作品汇报,总书记用关怀回应,这种双向的奔赴,就是我们文艺工作者最大的价值。”

8月20日晚上,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雪域欢歌》在西藏大剧院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大家挥手致意。

▲图源丨新华社记者/谢环驰


贡嘎伦珠记得,晚会演出结束后,洛萨江措给他发了一段视频:台下的观众跟着音乐一起唱《感谢您图吉切》,有老人、有孩子,还有穿着民族服装的牧民,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洛萨江措说:“这就是我们想传递的情感。”那一刻青年作曲人们更加坚定了为人民创作的初心,我们的音乐,不只是用来好听的,是要让党中央听到西藏人民的幸福,让全国人民看到西藏的发展。

《感恩您图吉切》节目演出现场照片

▲图源丨西藏日报记者/欧珠次仁

对于“艺术家的牺牲精神”,贡嘎伦珠有着自己朴素的理解,他说:“新中国成立前,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家牺牲生命;现在我们只是身体出点小毛病,能治好,算不得什么。”术后,贡嘎伦珠调整了生活习惯,恢复期每天尽量少看电脑,但对创作的热情,一点没减,他说:“我还想再为西藏创作二十年,写西藏的现代化、写西藏的人民、写西藏的乡村振兴,把西藏的每一个变化,都唱给党听,唱给全国人民听。”


给年轻一代的话

“挫折是艺术的磨刀石”

▲贡嘎伦珠平日工作照


采访最后,谈及那些在工作中遭遇挫折的年轻演职人员,贡嘎伦珠的语气满是温和与期许。他想起自己刚进团时的经历:“我二十二岁那年,第一次独立创作歌曲,结果因为旋律太个性,被作曲启蒙老师加丁打了回来,说‘你写的不是西藏的歌,是你自己的歌’。”他笑着说,当时自己特别沮丧,甚至想过放弃,“但加丁老师跟我说,‘挫折是艺术的磨刀石,磨好了,你的歌儿才能有力量’。现在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年轻一代。”


他告诉年轻人,遇到挫折时,首先要调整心态:“我手术时也慌过,怕以后不能再创作,但后来想通了——只要我还能听见声音、还能拿起笔,就能创作。心态阳光了,挫折就会变成推着你往前走的力量。”其次,要守住初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别忘了你为什么要做文艺——是为了传递情感,是为了服务人民。只要初心在,就不怕走弯路。”


“西藏的文艺事业,需要年轻人来接班。”他最后说,“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新起点。希望你们能带着对艺术的赤诚,对党的感恩,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雪域的歌声唱得更远、更响亮。记住,你们的歌里,藏着西藏的未来。”


当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余音仍在雪域高原回荡,贡嘎伦珠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人的经历——这是一位文艺工作者对时代的应答,是西藏文艺梯队“薪火相传”的生动注脚,更是“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的赤诚,在乐声里最深情的传递。而这位在康复期仍执笔创作的音乐总监,也将继续用旋律,记录西藏的下一段荣光——因为他知道,西藏的故事,还在继续;西藏的歌,还要接着唱。

▲《新的征程》节目排练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