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改进背后都有对人的关切——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观察
2024年印发的《关于推进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提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之后,深刻的变化悄然发生——原本沉默的设施增加了有温度的服务,过去有些割裂的功能空间被整合成有机融合的体验场景,“一站式”文化体验与旅游服务收获好评。因为更有人情味的融合服务,游客融入当地生活有了新的可能。
在传统观念中,图书馆就是看书的地方,博物馆就是陈列展品的地方,旅游服务中心就是提供地图和信息咨询的地方。今天,这种对公共设施仅有单一功能的认知藩篱已被打破。
过去一年,文化设施与旅游设施的边界逐渐“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功能复合、主客共享的新型文旅服务设施和空间——许多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增设了免费阅读区、办起了文创市集,实现日接待游客量成倍增长;许多文化场馆的活动则有意识地与地方旅游特色结合起来,吸引了大量游客,有的图书馆还承担了地方导游培训的工作。
诸多设施的服务内容叠加,产生了“1+1>2”的效果。不同空间功能的融合,在提高设施利用率的同时还创造了意外的文化邂逅——游客可能为咨询路线而来,却因一场微型展演驻足;市民或许为借书而至,却发现了周边未知的旅游路线。
《意见》明确提出“丰富旅游场所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推动了旅游场所从传统的观光空间向文化浸润的生活空间演进。人文属性的强化与景区配套服务融合发展,使人们对地域历史与现代发展产生了深层兴趣,如云南丽江古城将纳西古乐、东巴文等非遗展示融入街巷,江苏苏州拙政园举办昆曲雅集,让游客在园林实景中感受“游园惊梦”的意境。文化内容的注入,给游客带来了“步步有景、处处见文”的游览体验。
由此可见,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如盐入水,有味无痕,核心在于构建“文化发现”的契机与场域,让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游览中获得文化启迪。
《意见》还提出要“增强公共文化场所旅游吸引力”。一年来,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传统公共文化场所的旅游友好度提升。许多公共文化空间不再满足于“有什么就提供什么”,而是主动研究游客需求,积极开发可触摸、可参与、可带走的体验型服务。文化服务与旅游服务互为表里的状态已经浮现。通过提高旅游便利度、增加多语种服务、优化开放制度等措施,文化场馆日益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兴点位和文旅融合的关键节点。
许多看似细微的改进背后都有对人的关切,旅游服务以游客为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以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为根本,二者融合要兼顾服务品质与游客体验。其间,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理解其不仅提供厕所、停车场和咨询台,还构建一个完整的体验系统的意义;也要重新定义公共文化空间,认识其不仅是当地居民文化学习的空间,也是游客跨地域进行文化体验和在地生活的载体。
在深度融合发展的当下,公共文化场馆的旅游接待能力还在拓展,旅游场景的文化服务功能仍在升级。值得注意的是,各自的核心功能不被弱化,各自的附加功能用得其所,确保“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一以贯之。
此外,面对融合形态,各地还须在标准化建设与特色化运营之间找到平衡,既避免千篇一律的功能拼凑,又防止脱离实际的过度创新,要真正让融合后的设施既保持文化格调,又具备旅游便利性,真正让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提供者解除思想包袱,真正让科技、人才发挥作用,从功能的融合导向资源的整合、人才的复合、服务的契合,最终让每一位游客在游览锦绣山河时,触摸到文化的脉动;在享受便捷服务时,感受到人文的温暖。
我们期待一个文化底蕴与旅游活力相得益彰的未来——文化场所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空间成为最生动的文化展示窗,文旅服务成为最牢固的情感纽带,人人享有高品质的文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