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风采 | 雪域格桑——梅朵措姆的文旅之路
12岁,她走出高原,进入内地西藏班学习;26岁,她手握民族学硕士学位,却将青春掷回高原,投身文旅事业。墨脱门巴族的梅朵措姆,像一朵坚韧的格桑花,在高原沃土中扎根生长,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智慧,点亮家乡的旅游名片。
从2012年踏入文旅领域开始,梅朵措姆的岗位轨迹伴随着林芝文旅产业发展的年轮。从参与鲁朗国际旅游小镇蓝图初绘,到正式成为林芝市文化和旅游局的一员,辗转交流合作科、市场管理科,至今工作已10余年。她的每一次转身都踩在挑战的棱角上。
求学路上的文化觉醒:
从异乡游子到故土守护者
小学毕业的小梅朵考上内地西藏班后,独自踏上这段跨越数千公里的求学路。当时的她还不知道,这段异地求学的经历将会改变她未来的人生规划。
一次去景区参观的机会,小梅朵第一次见到历史底蕴深厚的颐和园,目光被深深吸引。
这些被时光反复打磨的景致,像一串被无数人抚摸过的蜜蜡,温润而厚重,引得南来北往的脚步在此处不约而同地放缓。梅朵不禁想起家乡那片被雪山环抱的湖泊,那些在海拔四千米处顽强生长的景色,却鲜为人知。
“它们应该被更多人看见的。”此刻的梅朵,感受到文化差异的碰撞,让她第一次清晰触摸到西藏血脉的独特肌理。一颗关于“文旅”的种子,悄然落入心田。
在大连读本科时,梅朵总爱在课后沿着海边散步。看着那些被精心设计的观海栈道、双语导览牌,载着欢声笑语的观光游船,沿海地区成熟的文旅产业模式,让梅朵愈加意识到家乡文旅发展的滞后性。那些在大连习以为常的“便利”与“温度”,在家乡竟成了稀缺的奢侈品。
“林芝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中国最美的山峰,为什么不能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美?”此刻,“文旅”的种子已然在心中萌芽。
大学毕业后,她并没有立刻进入工作,而是选择继续沉淀,攻读民族学硕士。“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梅朵坚定地说。
有了目标,执行起来就会容易些,但备考的过程并不轻松。做过多少套真题,背过多少知识点,写完多少支笔,梅朵早已忘记。她只记得最后的结果是好的,从“异乡游子”到“故土守护者”的距离又更近了一步。
驻村岁月的泥土芬芳
在基层沃土中筑牢文旅根基
2018年,工作六年、阔别故土近三十载的梅朵措姆,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身份,重返墨脱县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的亚让村。
说起家乡,她的言语间流淌着对故土的骄傲,也藏着一丝疏离的愧意,“我对家乡的了解太少了。”长年在外,使她对家乡知之甚少。驻村,成了她重新认识、拥抱家乡的契机。推广家乡文化,成为她心中文旅工作的原点。
一家家走村入户,裤脚沾满泥土,一摞摞调研资料,堆放在办公桌,终于为亚让村争取来40余万元的建设资金。亚让村农产品加工点、果果塘茶叶基地售卖点相继建成。茶叶合作社有了雏形,农家乐项目开始发展。
带着泥土气息的实践,让村集体经济从零破土。看着村民日渐丰盈的口袋和舒展的笑容,一个朴素的道理豁然开朗:文旅的根基,深扎在百姓的需求里。从此,“这对村民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成为她衡量工作的无声标尺。
然而,2018年的一场大雨,打破了驻村的平静生活。
米林派镇加拉堰塞湖告急,雨像从裂开的云里倒下来,砸在派镇的青稞地里溅起半尺高的水花,雅江下游的沿江村庄岌岌可危。在高海拔的避险安置点,她以女性特有的沉静力量,疏解着灾民紧张的情绪。妇女党员们被组织起来,临时“炊事班”的烟火气,成了安置点最温暖的保障。那段经历,成为她记忆里一道深刻的痕迹。
驻村结束,新征途召唤。但那段沾满泥土的日子,是她文旅初心的落地。迷茫时,村民淳朴的笑脸,总能从记忆深处浮起,为她注入前行的气力。
岗位变迁中的专业坚守
从台前“文旅推荐官”到幕后“护航人”
“读书时,我其实不善言辞,有些内向。”文旅工作重塑了她,不仅是言辞,更是面对世界的姿态。
初入林芝市文化和旅游局,在交流合作科,她是聚光灯下的“文旅推荐官”。她将“桃花+大峡谷+南迦巴瓦峰”的创意IP资源组合进行宣传推介。然而,转战市场管理科,陌生感扑面而来。陌生的不仅是领域,更是要面临市场监管具体法律法规和业务流程的挑战。
对此,她选择沉下心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同时深入市场一线进行调研,直接面对文旅企业经营者,在最快的时间内熟悉工作内容和流程,做好市场的“护航人”。
从台前光鲜的“文旅推荐官”,到幕后严谨的“护航人”。无论辗转多少岗位,她恪守的信条始终如一:“文旅,讲情怀,更讲规矩。唯有规范,游客才能来得放心,玩得舒心。”
于是,组织景区、酒店经营者培训,向内地援藏精英取经管理之道;挥动法规之尺,规范文旅市场秩序;推动行业自律,发布诚信经营倡议书……一切只为提升林芝迎接八方客的臂膀,只为让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旅人,带走更熨帖的记忆。
文旅创新中的时代思考
在保护与开发间寻找最优解
2024年雅江节开幕式突降大雨,作为主持人的梅朵,第一次主持大型活动,就遇到考验。她开始慌了,但仅是惊慌几秒过后,她冷静了下来,“不能让参会嘉宾失望,不能让全国观众失望。”这是梅朵当时唯一的想法。于是她临机调整流程,增加互动环节,让冒雨参加的嘉宾忘却寒冷,圆满完成任务。
“文旅活动就像一场对话,既要展现家乡的美,也要懂得观众的需求。”这种灵活应变的能力,同样体现在她对行业趋势的判断上。
工作之外,她用脚步阅读世界,足迹几乎踏遍全国。“只有亲历,才有深切的体悟。” 行走,让她看清林芝文旅的短板——“不能只卖风景,更要有浸入骨髓的文化体验。”这是她为自己今后文旅工作未来定下的航标。
在保护与开发的永恒命题前,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文旅资源的开发,需要科学、长远的规划。” 作为离资源最近的守护者,推动产业前行,让林芝之美抵达更多心灵。
她能如数家珍地道出每个推介景点的精魂。但若问及何为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时刻,答案并非策划过多少场成功的推介会、获得多少表彰。
她说,“支撑我在林芝市文化和旅游局十余年持续投入的,是看到游客眼中对林芝的喜爱与认可,感受到文旅产业如何真实地鼓了村民们的腰包。”游客的肯定,当地村民的富足,正是驱动她前行的核心力量。
雪域情怀的精神传承
给年轻文旅人的箴言
“热爱、学习、实践、创新、合作”—— 这是梅朵措姆对年轻从业者的寄语,亦是她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
在林芝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的十余年间,她见证了桃花节成长为西藏文化名片,亲历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从“养在深闺”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蜕变。
“家乡的每座山、每条河,都藏着一个故事。我的工作,就是让这些故事被听见,被记住。” 这位将门巴族文化融入血脉的文旅人,以坚守为笔,以创新为墨,在雪域高原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答卷。
尾声
从民族学硕士到驻村书记,从聚光灯下的“文旅推荐官”到市场秩序的“护航人”,梅朵措姆以女性特有的坚韧、细腻与不息的进取心,似雅鲁藏布江的流水,以柔韧之力滋养两岸,在高原江南大地上编织着文旅发展的温暖图景。
在她身上,当代女性文旅工作者的精神图谱清晰可见——既有对专业的极致探求,亦有对故土无法割舍的深爱。这份力量,让林芝的山水人文之美,带着高原特有的温度,走向世界更深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