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地理大发现20周年恳谈会召开
5月28日下午,由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林芝市人民政府、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特别支持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地理大发现20周年恳谈会在米林召开。恳谈会旨在通过纪念雅鲁藏布大峡谷正式命名20周年这一重要契机,继续引起世界对西藏的关注,吸引世界各国游客赴“地球第三极”——西藏旅游、观光、体验。会上,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科学家们通过演讲、展示为我们带来那段尘封已久的壮举以及对今后的展望。
回眸:亲历者讲述98年徒步穿越经过
1994年4月17日,我国科学家论证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大峡谷。1998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全长504.6公里,最深6009米,均为世界之最,这个世界地理大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载入史册。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秘书长李杰介绍,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作为国家一类科学类社团,多年来做了大量的科学考察工作,其中雅鲁藏布大峡谷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世界第一大峡谷的证明,严格上来讲在1997年之前,大峡谷有很多种说法,有叫“大峡湾”“大拐弯”等等的。1998年10月29日至12月3日,由科学家、探险家、新闻工作者59人组成四个分队,安全圆满完成徒步穿越大峡谷的徒步探险考察。“这次考察积累了大量科学资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考察在大峡谷无人区核心段发现四组大瀑布群,同时还发现了野生原始天然红豆杉林等等。考察结束后,还向地方政府提出建立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保护区的建议。
而做为一名上世纪70年代在大峡谷考察的老科学家,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张文敬则通过近百张胶卷照片向我们回顾了1998年科考。“当时临时组成了一支瀑布分队,由我担任队长,向大峡谷核心的无人区挺进。”对于张文敬而言,考察的艰苦艰辛不言而喻,他用“搞冰川的走的路都是没有路,走完了别人就有路了”来形象概括。
“就这样一边走一边考察,一边记录,有很多新的发现。比如在大峡谷无人区腹心地带共发现了四处瀑布群。虹扎瀑布就是由我命名的。我们还在这里第一次发现生长着大面积濒危珍稀植物棗红豆杉。”谈起过往,张文敬记忆犹新。
展望:科学与旅游对接推动持续发展
雅鲁藏布大峡谷正式命名以来,也让其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2008年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正式对外开放。“这样原来西藏旅游两支撑(布达拉宫和珠穆朗玛峰)的市场变成了三支撑发力。”自治区旅发委主任王松平说,随着国家对西藏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包括雅鲁藏布大峡谷在内的众多景区的打造、提升也让西藏旅游步入加速发展的阶段。从2008年到2017年这10年间,西藏旅游人次增长了10倍。这种增长得益于我们对包括大峡谷在内的几大景区品牌效应的认识和科学保护和利用。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安宝晟表示,雅鲁藏布大峡谷发现只是个点,这个点外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从入了解西藏地方旅游发展的需求,实现科学与旅游的良好对接的思路,建议主要从西藏科考与旅游全面结合,在科考里通过评估区域的自然环境状态,给旅游发展提供更好的意见建议;西藏全域旅游和大环线、小环线的结合;推动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进行探讨和研究。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纪明波也提出,西藏旅游业景观资源非常丰富,西藏旅游业如何走向定制化、高端市场?他认为应该通过科学知识增加定制产品,让人们不仅能欣赏到眼前的自然景色,也知道这些自然景色形成的大致原因。
自治区旅发委主任王松平表示:“对这种极致旅游景观的开发,应该做到自然而然,画龙点睛可以,一定不要画蛇添足。接下来,我们考虑今年10月邀请科学家们在大峡谷再走一次98年科考之路。同时,接下来在各个景点导游词的解说中,也会考虑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开展合作,增加部分科学旅游的解说。
而谈到在大峡谷景区发展全域全时旅游时,王松平说,这里优势明显。“从墨脱到察隅这一带,旅游产品的丰富性是西藏对全域旅游支撑最到位的区域。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全域性还体现在西藏产品的精品化、高端定制旅游,大峡谷地区是有条件成为世界级徒步旅游、专项旅游的区域,这种区域全域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