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60载|青稞刻虱 木上传奇——探访西藏国家级非遗“虱雕”
行走在西藏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藏式木雕的身影。
在山南市扎囊县,藏式木雕有个奇特的名字:虱雕。相传在300多年前,木雕艺人能将一粒青稞雕成一只虱子以假乱真,故名虱雕。这是一项极其精细的手工艺,一刀一凿、一刨一钻都事关作品成败,来不得半点马虎。
木雕的走刀顺序讲究由外而内,十分考验工匠的耐心和稳重程度。匠人们需要在大小各异的面积中,将实用、想象、趣味三者完美结合,令人叹服。2021年,这门精湛技艺——扎囊木雕(虱雕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人白玛占堆的故事,正在续写这门指尖上的传奇。
近期,“砥砺奋进60载 典型引领新山南”采访团走进扎囊县虱雕工艺农民合作社。展厅内,精雕细琢的作品色彩灵动,不拘泥于传统,可依客户需求定制,深受市场青睐。
1961年出生于扎囊县扎其乡申藏村的白玛占堆,自幼随爷爷、哥哥学习木雕。25岁那年,他远赴拉萨拜师深造,每周必去罗布林卡、布达拉宫等古建群,潜心研究雕梁画栋中的技艺奥秘。1994年,他在拉萨创办藏式家具厂,首次将扎囊木雕推向市场。
怀着对家乡的深情,白玛占堆于2012年返乡创立了“扎囊县扎其虱雕工艺农民合作社”,并将“扎囊木雕”正式定名为“虱雕”作为品牌商标。随后,在政府及县职教中心支持下,他按照“企业+学校+基地”模式建成了虱雕工艺园。2020年,他获评西藏自治区级虱雕技艺传承人。
在合作社内,白玛占堆开设了木雕培训班,面向西藏招收待业青年,其中近半数学员来自当地贫困户。他提供免费食宿,倾囊相授技艺。学员技术合格后,可逐步转为员工领取工资。如今,合作社已培养出一批骨干力量,其中包括白玛占堆的儿子——桑杰旺久。
中专毕业后,桑杰旺久跟随父亲学艺已逾十年,如今能独立完成绘画设计、雕刻等全套工序。“打坯、绘画、雕刻……都是技术活、手上活,心灵才能手巧。手上活全靠大脑指挥,没有悟性、灵性和耐心,做不出好作品。”桑杰旺久深有体会。
走进非遗工坊,技师们正专注雕刻,数十种刀具在他们手中灵活选用。20岁的布琼学艺五年,2021年首次独立完成作品,目前主攻花草雕刻,“动物和人像还在摸索”。40岁的扎西顿珠来自白玛占堆的家乡,是“徒孙辈”。他正雕刻一件宝座装饰,融合大象、羊、海神、祥云等元素,耗时约十天。“动物人像最难,需要边雕边学。”他去年在工坊半年,收入达七八万元。
在刻刀与木头的交响中,这门流传数百年的指尖技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不仅承载着深邃的民族文化,更成为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实现梦想的宽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