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文旅要闻 党建动态 专题专栏 招商引资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非遗传承人

各地都在组织,但非遗进校园怎么才能出成效?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8-26

成都“守望 传承 未来”——全市青少年非遗传承竞技展活动现场   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貔貅摇头摆尾?”“为什么动作要刚劲有力?”在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的操场上,该校貔貅舞舞蹈队已经训练了两个小时,孩子们依然专注,精神越发抖擞。“摇头摆尾是在巡视四方、驱邪纳吉,刚劲有力体现了客家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听到老师的讲解,有孩子轻声重复。
非遗进校园是各地探索非遗传承保护的有效方法,已广泛开展多年,从最初的零星活动到开设系统化课程,如今以更多元的方式融入校内外实践。各方力量于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共识——非遗传承不仅需要教授技艺,更需要将文化传承的种子撒进孩子的心田才能常做常新,保持生命力。

01

孩子们的成长是最好的答卷

理念更新:从技艺展示到文化浸润

从技艺传授到文化浸润,从单独活动到系统推进……今天,当我们探讨非遗进校园,实质是在见证一场理念革新。

非遗进校园的初期探索,多是邀请非遗传承人就单个非遗项目进行技艺层面的展示。如今,随着实践深化,非遗进校园在目标设计、理念阐释层面完成了从“术”向“道”的转变。

在广东省东莞市东城第一小学(简称“东莞东城一小”),醒狮课程已成为响当当的品牌。早在10余年前,该校借助温塘社区醒狮队资源启动社团活动,请醒狮艺人到校教授基本舞狮动作。“坚持多年,现在我们已探索出递进式学习理念。”该校相关负责老师温伟聪告诉记者,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重点不同,三年级、四年级学生侧重了解南北狮文化差异、打牢扎马步等武术根基,五年级学生学习醒狮表演程式,六年级则在基础训练中领会醒狮精神。

东莞东城一小将醒狮精神凝练为“顽强拼搏,积极向上,团结合作”12个字,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深入运用,让他们在醒狮训练中体会坚持的意义,在双人配合舞狮时理解协作的价值,在遇到难题时汲取非遗中蕴含的智慧。“让学生受益的不仅是技艺,更是这种能伴随其一生成长的精神。”温伟聪说。

在四川省成都市,非遗进校园以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学校为样板,引领其他学校。自2014以来,成都市评定了3批共50所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学校,涵盖19个区(市)县。这些非遗基地校各确定了一个或多个主要传承项目,涉及川剧、蜀绣、青城武术等。目前,成都市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的学校数量超过400所,覆盖26万学生。“我们更重视在地文化挖掘,鼓励市级传承基地学校开展‘一校一品’的探索,并将非遗元素深度融入校园环境与学校课程。”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承发展科工作人员周绪海说。

实践创新:多维融合体系化发展

各地在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突破单一的技艺教学,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承路径。

进校园展示非遗技艺、编写教材、成立社团、与学生联合共创、带成果赴国外展出……这些年,白族扎染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翰敏几乎将非遗进校园的模式尝试了一个遍,合作对象涵盖大中小学校及职业院校。

在云南大理的一所小学,她和学校的老师不仅带领学生学习扎染技法,还带着他们在校园种植马蓝,观察其生长周期,参与采摘、发酵、染色,进行全过程学习;在甘肃等地的院校,她教学生系统认知美术与扎染;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她指导学生围绕“蝴蝶”“马齿花”等传统纹样和题材进行思考,并将成果融入他们的毕业创作。

“进校园不止让孩子们学会一门技艺,而是让他们通过非遗记住自己的根,看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张翰敏始终坚持这样做,不断为非遗传承开疆拓土。

非遗进校园落地见效,离不开精准施策,也离不开方法创新。其中,课程开发与师资建设最为关键。

围绕貔貅舞这一非遗项目,东莞市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的课程,由校内骨干教师、非遗传承人、高校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综合设计,不仅涵盖历史脉络、文化寓意等内容,还梳理出动作谱系与创新实践方法。

“校内教师主力军与校外传承人导师团深度合作、共同努力,开发出学科融合课、校本课程、课后特色课程的三级体系。每个学科和每位传承人都全情投入。”该校负责人介绍,该校体育课融入貔貅舞动作教学、音乐课带入客家童谣、美术课教授设计道具、语文课则增加创编剧本内容,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课程中掌握传承貔貅舞的相关技能。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学习《貔貅舞》校本教材就可以根据实践开展思考,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精髓。

成果出新:在文化传承中培育时代新人

非遗进校园的成效,最终体现在青少年身上。他们不仅成为技艺的学习者,更成长为文化的诠释者和创新者。

优化传统纹样的AI算法,还原唐昌布鞋“搓麻织布”全流程沉浸式的虚拟工坊,精准复刻楦型工艺……在成都市,一组融合作品的作者是成都高新区天辰路小学学生,其表现手法借助现代科技,为非遗插上了飞向远方的翅膀。这组作品还于今年登上了国际文化交流的展台。“孩子们的创意被更多人看见,学校和参与教师的工作也得到认可。非遗进校园正在吸引更多力量加入,将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传承发展培育新的土壤。”周绪海感到,非遗进校园将在一定程度上让非遗的传承创新有长足进步。

东莞市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参与了“貔貅舞”“430创意工坊”“貔貅舞台剧”“皮影工坊”“文创工作坊”等各种趣味社团。在这里,他们不仅沉浸式学习貔貅舞,还用新一代的眼光和风格为非遗带来崭新面貌。“看到孩子们自编自演的舞台剧,惊叹之余会深刻体会到他们主动探究本土文化的努力,他们创作与协作能力的提高,让我心中充满感动和自豪。”一位家长这样说。

非遗正以更鲜活的方式塑造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而孩子们的成长变化,恰是非遗进校园最好的答卷。在青少年身上,非遗舞出新时代的精气神,传承之河奔涌不息。

暑假期间,广州市文化馆开展“小导赏员”活动,引导孩子在校园外参与非遗传承。广州市文化馆供图

02

非遗进校园如何出成效

非遗进校园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可触可感的形式,让青少年从心底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转化为文化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文化传承内化于心,不止于技艺延续,更能培育匠人精神和家国情怀,影响一代青少年的未来生活与事业选择。采访中,众多专家学者对非遗进校园的意义、创新与未来方向提出思考与建议。

培养“好苗子”

非遗进校园通过扎根地方特色文化,让孩子们形成浓浓的乡愁印记。

在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劲松看来,非遗是时代的生活记忆与生活方式的载体,是人们与在地文化建立情感连接的通道。各地文化积淀不同、文化特色各异,这些地域文化如果能得到深入挖掘,会让非遗进校园课程更加聚焦、更具针对性。

“非遗进校园应与非遗传承同步,既要保持其文化真实性,也要跟上时代步伐,还应平衡好个性和共性的关系,突出地方特色。”陈劲松认为,非遗进校园的实施主体需对在地非遗资源做到“知情”,非遗传承人需在技艺传授层面做到“知艺”,各方参与者都应准确定位其发展方向,做到“知辩”,形成更加专业的架构。

“非遗进校园让学校师生受益,也是为非遗传承发掘和培养‘好苗子’的过程。”江苏盐城大丰瓷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银付多年来深入大中小学校开设非遗课程,现在担任高职院校非遗学院院长,深感明确传承目标对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本着培养从业人员及传承人的使命,非遗传承人的参与度和使命感会更高。

需要更多力量

从传承项目遴选、立项、课程设计再到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本不是单个活动,而是系统工程。随着覆盖范围变大,非遗进校园也需要多方参与和推动。

“阿姨,我怎样才能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记得几年前,一名三年级小学生认真的问题,让她深感非遗传承后继有人。“非遗进校园是一项以小撬大的事业,撬动的是孩子们乃至他们家庭的文化自豪感,参与各方的文化使命感,以及全社会对非遗的认知与传承自觉。”她说。

多年来,广东东莞市的非遗进校园已向非遗在校园转型,由最初点状示范实现全市覆盖,能够连接的资源越来越多,不仅各个镇街的学校合作意愿强,各类社会力量也积极表达参与意愿。“各方都要落地具体项目,保证教材和第二课堂的完备性,还有充分的展示空间,让这项工作真正扎下根来。”黄晓丽说,东莞的非遗进校园已进入良好状态。

培养专注力是青少年学习非遗的第一门功课。陈银付一直在实践分龄适配的教学策略,设计差异化课程。他建议,小学生侧重兴趣培养,可以结合热门题材,指导孩子们自己动手出成果;中学生以文化认知和表达为主,可以通过作品征集、场馆讲解等方式,参与非遗传播;大学生则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所长,直接参与非遗传承创新,培养出更好的研究能力和推广能力。

建立长效机制

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区,非遗进校园从活动、课程到文化传承,实现层层跃迁。当前,建立非遗进校园的长效机制成为各地普遍关注的问题。

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邢楠楠认为,非遗进校园开展时间越长,越要避免流于形式化,拓展深度和广度,形成相对稳定的频率、健全的保障体系、完善的实施路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学校师生的直接互动越好,非遗进校园的成效越显著,对非遗传承的辅助作用越凸显。”邢楠楠说。

黄晓丽认为,非遗进校园应关注质量提升,尤其要注重激发青少年的创新创造活力。新一代有新的表达方式,也有新的自我要求,可以通过非遗特色文创、数字化表达,让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变得可触摸、可呈现,增加他们的获得感。

陈劲松观察到,非遗进校园在校本课程研发、多维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建议将技艺展示、文化传承与美育浸润计划等相结合,在现有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融入青少年学习、生活,提升其文化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