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风采 | 高原逐梦人——白玛次仁的三次转身与文化心灯
他把自己比作一匹“狼”,这并非源于凶狠,而是那份刻入骨髓的孤勇与执着——目标锁定,便一往无前。十三岁那年,少年白玛次仁背起氆氇行囊,告别藏东的村落,像一匹离群的“幼狼”,独自闯向未知的广阔天地。那份属于高原生灵的生存哲学,自此深深烙印在他的生命脉络里。
如今的他,微卷的齐肩短发,带着艺术家的不羁气质。然而,最令人过目不忘的,是那双眼睛。坚定、有神,像高原湖泊般清澈又深邃,望进去,能感受到一种近乎灼热的真诚。他讲述过往,那些跌宕起伏的经历便在你眼前鲜活地铺展开来。
底色:“孤狼”的勇气与不熄的篝火
选择,对白玛次仁而言,从来不是权衡利弊,而是生命轨迹的主动转向,每一次都意味着打破舒适区的硬壳。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尤其需要放弃已有成就,拥抱全然未知。
“人在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该做的事,一味依恋某个东西,最终可能导致失去所有。”谈及因舞蹈比赛成名的那段闪耀时光,他的语气里确有怀念,却绝无沉溺。“一直留恋过去的人,就不会往前走了。”他的路,永远向前。这份清醒的果决近乎本能。“最了解你的还是自己。当你问别人的时候,答案其实已经在你心中。”他笃信,内心的召唤最值得追随。
目标感是他前行的灯塔。大学伊始,他便立下誓言:“大一,我要让全班认识我;大二,让全年级知道;大三,在系里打响名号;大四,我要全校闻名。”他做到了。这目标让他的大学时光浸透汗水,却也赋予他穿透迷雾的力量,将每一件想做的事都做到极致。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淬炼,为他点燃了第一簇篝火——对肢体语言和艺术表达的深刻理解。然而,舞台的方寸之地,渐渐盛放不下他心中对西藏文化更宏大表达的渴望。
风暴般的淬炼:从光影叙事到扛鼎之力
聚光灯下的舞者身影渐隐,白玛次仁将目光投向了镜头之后的光影叙事。他沉入导演的世界,学习用镜头雕刻情感,用调度构建时空。这种转变,是艺术表达疆域的拓展,更是他拥抱文化传播更广阔可能的决心。
这份决心,很快迎来一场风暴般的淬炼。当执导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庆典的重任落到他肩头时,质疑声如高原的罡风般凛冽袭来——“太年轻了”“经验不足”“担不起如此重任”……压力,无形却沉重,几乎令人窒息。然而,白玛次仁骨子里的“狼性”被彻底点燃了。他没有退却,没有辩解,而是像锁定猎物的“孤狼”,将所有的质疑与不安,都化作了埋头前行的燃料。方案不够完美?那就彻夜打磨,每一个画面、每一段音乐、每一处衔接都反复推敲,直至精准。经验不足?就用百倍的投入、不容置疑的专业态度和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理解去弥补。多少个灯火通明的夜晚,他与团队在巨大的压力下并肩作战,将心血倾注于笔端和屏幕。最终,一份凝聚着创意、诚意、深厚文化底蕴和扎实可行性的方案,赢得了关键的支持。这不仅是一次珍贵的机遇,更是他生命中的一次“成人礼”。
这场风暴的洗礼,不仅证明了他拥有驾驭重大文化项目的非凡能力,更让他深刻领悟了文化表达所承载的千钧之重,锻造了他统筹全局、凝聚人心、在惊涛骇浪中掌稳舵盘的坚韧筋骨。导演生涯赋予他的,远不止光影魔术,更是运筹帷幄的魄力与担当。这份在风暴中淬炼出的力量,如同熔炉中锻造的精钢,成为他日后更广阔征途的脊梁。
新航道的开拓者:当文化遇见时代浪潮
当导演事业风生水起,聚光灯再次将他笼罩时,熟悉的选择再次浮现心头。白玛次仁敏锐地感知到时代脉搏的跳动——数字技术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文化传播的形态,文旅融合的深水区蕴藏着激活传统、连接世界的巨大潜能。他心中那团对西藏文化的热爱之火,渴望更系统、更可持续、更具时代穿透力的燃烧方式。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侧目的决定:放下熟悉的导筒,踏入充满未知与挑战的企业经营管理领域。
这绝非远离初心,而是换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去耕耘。过往的经历,如同精心磨砺的武器,在这一刻展现出惊人的协同力量:舞者淬炼出的敏锐艺术审美与对美的极致追求,成为他审视文化产品灵魂的标尺;导演生涯中锻造的宏大视野、团队凝聚力以及在高压下精准执行的能力,让他能从容驾驭复杂商业项目的航船;而那份在执导七十周年庆典风暴中淬炼出的百折不挠与担当魄力,则成为他劈波斩浪、引领团队开辟文化新航道的核心引擎。如今,被指派担任西藏数字文化公司董事长,成为他探索西藏文化在数字时代新表达、新连接、新生命力的前沿阵地。质疑声再次如影随形:“艺术家能管好企业?”他再次以行动回应,用融合了艺术灵魂、文化情怀与商业智慧的实践,证明着文化探索的疆域可以无限延伸。公司运营的不仅是项目,更是他心中那份让西藏文化“活”在当下,“走”向世界的炽热情怀。
内核:不熄的文化篝火与探索者的精神
“我从跳舞,到拍片子,再到经营这个平台。”白玛次仁的目光沉静而深邃,仿佛映照着高原的星空,“身份一直在变,舞台一直在换,但唯一不变的,是内核——我一直在做与文化相关的事情。核心的那团火,从未熄灭。”
“情怀”是他口中反复出现的词,带着温度与力量。正是这份对西藏文化深沉的敬畏与传播的热忱,驱动着他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与突破。他并非固守传统的“传承者”,更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探索者”。他不断尝试新的形式、新的载体、新的平台,去触摸时代的脉搏,探索古老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的无限可能。“文化跟别的行业不太一样。”他强调,语气真诚,“做文化的人必须真诚,必须有情怀,必须热爱,还要快乐。”无论是执导一场美轮美奂、动人心魄的晚会,还是运营一个连接世界的数字平台,他都以此自勉,践行不渝。
足迹:刻在高原上的年轮
回望来路,白玛次仁深信:“人生的所有事情都可以连结起来,没有一步路是白走的。甚至那些摔跤的地方,也可能在某个转角成为垫脚石。”少年习舞的汗水,是艺术殿堂的第一块基石;导演生涯的磨砺,锻造了担当的筋骨;商海弄潮的挑战,则拓展了视野与格局。每一次身份的转换,每一次边界的跨越,都如同高原岩石上的年轮,记录着成长,也积蓄着力量。他的故事,是目标感、行动力与深厚积淀共同谱写的乐章。
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玛次仁的追梦之路,远非外人眼中的平步青云。每一次关键的选择,几乎都伴随着质疑的声浪:放弃安稳去漂泊,放下盛名去创业……他的抉择常常偏离“主流”的安全轨道。幸运的是,他凭借对文化事业的赤诚热爱和破釜沉舟的决心,一次次穿越迷雾,在质疑声中完成蜕变,如同高原的河流,遇山则绕,遇壑则填,始终奔涌向前。
征途:探索者的星辰未央
如今,作为企业掌舵人,白玛次仁并未搁置他导演的敏锐与创作的冲动。他依然活跃在西藏文旅事业的最前沿。采访中他透露,其团队正深度参与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重要创作。作品的核心,聚焦于“新时代,新西藏”的深刻脉动——人民思想的解放、生活图景的蝶变、山河面貌的焕新。“我们想向世界展现一个全新的西藏形象。”他眼中闪烁着如同初见时的光芒,“让西藏真正融入时代的洪流。走出去的,不应只是标签化的‘土特产’,更应该是新时代背景下,充满活力、创意和自信的‘西藏IP’。”
箴言:高原行路的智慧
“脚下有什么,前面有什么,上面有什么。”这简洁如高原谚语般的句子,是白玛次仁赠予后来者的箴言,也是他悬于心头的明镜。脚下有什么:认清立足的根本与独特的禀赋;前面有什么:明晰前行的方向与必经的路径;上面有什么:在困顿时懂得仰望星空与求教贤者。他期望所有同行者,都能脚踏实地,传承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走出属于自己的文化足迹。
这匹来自西藏的“狼”,在高原亘古的风中,完成了一次次生命的迁徙。从舞台到镜头后,再到更广阔的文化产业前沿,身份在变,舞台在变,表达的方式在变,唯独那颗为西藏文化跳动的心脏,那份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担当重任、矢志点燃文化星火的孤勇与热忱,如同高原的星辰,历久弥坚,照亮着他永不停歇的探索者之旅。